敬拜的实质不是民主投票的结果。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去几家教会,然后决定哪一种敬拜方式是你最喜欢的。有人说“我喜欢现代的”,另一个人说,“我喜欢传统的”,其他人说“我喜欢混合的”。这就好像一家教会的敬拜比另外一家更适合一个人的口味 – 就像当今的服装潮流可能适合,也可能不适合一个人的口味一样。但这从头开始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。如果不是神所命令的敬拜,这就根本不是敬拜。
—— 马太麦马安博士 (Dr. C. Matthew McMahon)
圣经能使人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。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,于教训,督责,使人归正,教导人学义,都是有益的。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,预备行各样的善事。(提后3:16) 除非神先启示,否则没有人能够真正认识神,圣经就是神的启示。
Sunday, August 31, 2014
Saturday, August 30, 2014
如何明白神行事的法则?
今天人们传讲「如何明白神行事的法则」,意图提供信徒一种使今生诸事顺利的方法;也有人以为「让今生过的更好」就是基督徒的目标,把「祈求就得着」理解成为「紧紧抓住神,确定他祝福我们之后才让他走」,甚至「要缠住神,积极地争取神已经为我们预备好的一切祝福」。这些重视成功胜利、诸事顺遂的灵性追求之迷思,将积极思想和成功幸福圆满溷合,使得基督徒的眼目离开了基督永恆的救恩,而集中于地上的短暂的利益。
—— 虞韵琴
—— 虞韵琴
Thursday, August 28, 2014
不是律法的规条被守住完全了律法,是爱完全了律法
上帝的律法反映上帝圣洁的本性,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样式被造,因此人有义务在万物面前彰显上帝的圣洁属性。人犯罪堕落以后,上帝赐下律法,叫原本有上帝形象但却背离上帝的罪人不可轻易犯罪。
上帝的律法保护人,它约束人使人不敢轻易犯罪,它也保护人以致不会因他人犯罪的缘故受害。上帝赐下律法的动机是爱。律法的设立不是为了律法的规条本身,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**,也是为了人。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。(**从救恩的角度看来,律法的功用是叫人知罪,叫人晓得自己根本无法遵行律法犯罪而只配得上帝的审判,籍此指引人仰望上帝的救赎。)
因此,当一个人为了守律法,而把不理他人的需求、罔顾他人的死活,这个人是否遵行了律法?表面上好像遵行了律法,但事实上他却是违背了律法。
『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强盗手中,他们剥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个半死,就丢下他走了。偶然有一个祭司,从这条路下来。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。又有一个利未人,来到这地方,看见他,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。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,行路来到那里。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说,你且照应他。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你想这三个人,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?』(路10:30-36,请自行查看上下文)
耶稣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,说的不单单是帮助人的教导,而是点破宗教家的伪善面貌。根据律法,碰了尸体就不洁净了,这对要处理圣殿事物的祭司和利未人是个麻烦,当他们有“到圣殿服侍上帝”的藉口,就可以很合理地走开,这样就守住了律法。但耶稣的观点是,那个犹太人都瞧不起、那混血的、帮助那落在强盗手中的撒玛利亚人,才是真正遵行了上帝的律法。
耶稣就是在安息日帮人治病。法利赛人质疑祂是否违法了上帝的律法,耶稣指出,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,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,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。在法利赛人的眼中,耶稣违背了律法,但事实上,耶稣遵行了律法。
面对宗教家有关律法意义上的试探,耶稣同样指出——重点不是冷冰冰的死规条,是人。人应该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守住多少条律法然后在上帝面前邀功,不是你的宗教情操、不是你的道德情操、不是你的功德,而是应该关心跟你一样按上帝的形象样式被造的人,一个活生生的人!
在教会,今天若有弟兄姐妹为了不得已的原因而无法守安息日,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如何呢?用规条主义来轻看他批判他?谁是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邻舍呢?(注:我不是鼓励人不守安息日或给故意不守安息日的人找藉口,十诫说得很清楚,当守安息日)
爱和律法不是相背的,爱是律法的真义。
转个角度看今天的社会伦理。
法律的遵守者:人遵守法律,动机是为了不伤害人、爱人,还是单单为了不被罚款或逮捕?如果有人故意在绿灯时放慢车速,导致后面的车子无法顺利通过红绿灯,他并没有触犯法律,执法者无法定罪他,但其实他是滥用了法律做坏事。今天有多少人将法律的漏洞当作犯罪的途径呢?不是出于爱心,而是为了私欲守住这些规条,其实仍然是犯罪。
法律的执行者:政府制定法律,动机是为了爱人民百姓,还是为了法律本身?最近有个新闻,大马警方指槟州自愿巡逻队是非法的,将依法采取适当行动。也许,按大马法律来说,自愿巡逻队是非法的,警方有权执法,但另一方面,他们却违背了法律存在的意义。执法,是为了爱护人民百姓,还是为了满足法律的条文?还有Bersih、Stop Lynas等等个案,你就知道今天的许多执政者在玩什么把戏,他们滥用了上帝赋予的权柄。
人如果认为守住了律法或法律的规条、守住了道德的规条,自己就是完人、无可指摘、应该上天堂,那么他的思维其实跟法利赛人无异,这也是罪人的社会的普遍现象。一个缺乏福音光照的文化,越有道德,就越是伪善。
不是律法的规条被守住完全了律法,是爱完全了律法。
愿福音传遍全地,愿上帝将祂的律法放在我们里面,写在我们心上。
上帝的律法保护人,它约束人使人不敢轻易犯罪,它也保护人以致不会因他人犯罪的缘故受害。上帝赐下律法的动机是爱。律法的设立不是为了律法的规条本身,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**,也是为了人。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。(**从救恩的角度看来,律法的功用是叫人知罪,叫人晓得自己根本无法遵行律法犯罪而只配得上帝的审判,籍此指引人仰望上帝的救赎。)
因此,当一个人为了守律法,而把不理他人的需求、罔顾他人的死活,这个人是否遵行了律法?表面上好像遵行了律法,但事实上他却是违背了律法。
『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强盗手中,他们剥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个半死,就丢下他走了。偶然有一个祭司,从这条路下来。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。又有一个利未人,来到这地方,看见他,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。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,行路来到那里。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说,你且照应他。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你想这三个人,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?』(路10:30-36,请自行查看上下文)
耶稣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,说的不单单是帮助人的教导,而是点破宗教家的伪善面貌。根据律法,碰了尸体就不洁净了,这对要处理圣殿事物的祭司和利未人是个麻烦,当他们有“到圣殿服侍上帝”的藉口,就可以很合理地走开,这样就守住了律法。但耶稣的观点是,那个犹太人都瞧不起、那混血的、帮助那落在强盗手中的撒玛利亚人,才是真正遵行了上帝的律法。
耶稣就是在安息日帮人治病。法利赛人质疑祂是否违法了上帝的律法,耶稣指出,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,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,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。在法利赛人的眼中,耶稣违背了律法,但事实上,耶稣遵行了律法。
面对宗教家有关律法意义上的试探,耶稣同样指出——重点不是冷冰冰的死规条,是人。人应该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守住多少条律法然后在上帝面前邀功,不是你的宗教情操、不是你的道德情操、不是你的功德,而是应该关心跟你一样按上帝的形象样式被造的人,一个活生生的人!
在教会,今天若有弟兄姐妹为了不得已的原因而无法守安息日,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如何呢?用规条主义来轻看他批判他?谁是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邻舍呢?(注:我不是鼓励人不守安息日或给故意不守安息日的人找藉口,十诫说得很清楚,当守安息日)
爱和律法不是相背的,爱是律法的真义。
转个角度看今天的社会伦理。
法律的遵守者:人遵守法律,动机是为了不伤害人、爱人,还是单单为了不被罚款或逮捕?如果有人故意在绿灯时放慢车速,导致后面的车子无法顺利通过红绿灯,他并没有触犯法律,执法者无法定罪他,但其实他是滥用了法律做坏事。今天有多少人将法律的漏洞当作犯罪的途径呢?不是出于爱心,而是为了私欲守住这些规条,其实仍然是犯罪。
法律的执行者:政府制定法律,动机是为了爱人民百姓,还是为了法律本身?最近有个新闻,大马警方指槟州自愿巡逻队是非法的,将依法采取适当行动。也许,按大马法律来说,自愿巡逻队是非法的,警方有权执法,但另一方面,他们却违背了法律存在的意义。执法,是为了爱护人民百姓,还是为了满足法律的条文?还有Bersih、Stop Lynas等等个案,你就知道今天的许多执政者在玩什么把戏,他们滥用了上帝赋予的权柄。
人如果认为守住了律法或法律的规条、守住了道德的规条,自己就是完人、无可指摘、应该上天堂,那么他的思维其实跟法利赛人无异,这也是罪人的社会的普遍现象。一个缺乏福音光照的文化,越有道德,就越是伪善。
不是律法的规条被守住完全了律法,是爱完全了律法。
愿福音传遍全地,愿上帝将祂的律法放在我们里面,写在我们心上。
Friday, August 22, 2014
福音与道德主义的道德理论基础
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,使我们借着他得生,神爱我们的心,在此就显明了。不是我们爱神,乃是神爱我们,差他的儿子,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,这就是爱了。亲爱的弟兄阿,神既是这样爱我们,我们也当彼此相爱。 (约一4:9-11)
当约翰谈到『爱』时,他是引用福音的道理来说明爱的定义。对世人来说,爱常常是出自个人喜好的情感表达,但基督徒的爱应该如同基督舍己那样的爱。我们在福音里看见基督为我们这些不配蒙恩的人舍己,我们就效法祂舍己的爱来爱人爱神、来彼此相爱,这就是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爱,这个定义跟世人缺乏福音的定义是不同的。
如果教会传讲做人的道理,教导人行善、遵行神的律法,却没有从基督的关联性中带出要谈的内容,那就会落入道德主义的危机当中。道德主义中的善,是出自罪人自以为义的定义,跟上帝的善的原意常常是相背的。我们可以试下想象,没有基督的基督教,大家都很有爱心、很有道德,却像法利赛人那样不需要福音、却像常常行善的非信徒好人那样认为自己不需要福音,举着上帝的名,想的和做的都跟世界所有的宗教团体无异,是多么可怕的事。
别忘记,善不是跟上帝分开单独存在的客观内容,上帝就是善的本体,上帝的本性就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础。当我们谈善、当我们谈道德、当我们谈如何做人,一定是不能离开上帝的、一定是要回到上帝的启示的。只有福音、基督,才能使我们到上帝面前领受这份恩典,领受从上帝而来的爱来彼此相爱,这种领受,是很实在的。
愿上帝赐福各位。
当约翰谈到『爱』时,他是引用福音的道理来说明爱的定义。对世人来说,爱常常是出自个人喜好的情感表达,但基督徒的爱应该如同基督舍己那样的爱。我们在福音里看见基督为我们这些不配蒙恩的人舍己,我们就效法祂舍己的爱来爱人爱神、来彼此相爱,这就是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爱,这个定义跟世人缺乏福音的定义是不同的。
如果教会传讲做人的道理,教导人行善、遵行神的律法,却没有从基督的关联性中带出要谈的内容,那就会落入道德主义的危机当中。道德主义中的善,是出自罪人自以为义的定义,跟上帝的善的原意常常是相背的。我们可以试下想象,没有基督的基督教,大家都很有爱心、很有道德,却像法利赛人那样不需要福音、却像常常行善的非信徒好人那样认为自己不需要福音,举着上帝的名,想的和做的都跟世界所有的宗教团体无异,是多么可怕的事。
别忘记,善不是跟上帝分开单独存在的客观内容,上帝就是善的本体,上帝的本性就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础。当我们谈善、当我们谈道德、当我们谈如何做人,一定是不能离开上帝的、一定是要回到上帝的启示的。只有福音、基督,才能使我们到上帝面前领受这份恩典,领受从上帝而来的爱来彼此相爱,这种领受,是很实在的。
愿上帝赐福各位。
Tuesday, August 12, 2014
如果今天为了吸引人来教会
如果今天为了吸引人来教会,就把流行文化引进教会;
那么明天为了吸引人来教会,就穿没布的衣服到教会?
基督徒应该入世,影响社会、影响文化、影响世界,
不是把社会、文化、世界带进教会,把教会世俗化。
那么明天为了吸引人来教会,就穿没布的衣服到教会?
基督徒应该入世,影响社会、影响文化、影响世界,
不是把社会、文化、世界带进教会,把教会世俗化。
教会的讲台不是用来满足人表演欲的地方
教会的讲台不是用来满足人表演欲的地方、也不是供人欣赏娱乐节目的地方。教会的主角只有一位,教会侍奉的对象只有一位,就是那圣哉、圣哉、圣哉的上帝。教会的讲台是侍奉上帝的地方,教会的讲台也应当圣洁。
Monday, August 11, 2014
甚至連半點也沒有到達要求時
『恩典是使人得救的信心的根源。』這一點是道德主義者永遠無法接受、也是常常學習,終久無法明白的!
這種人,就算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『行為』沒有一樣是足以讓上帝看上他們的,但是他們用他們墮落了的宗教性,始終會認為,無論如何,他必須『先做到』一些什麼,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上帝某方面的要求,讓上帝起碼感到他們是有誠意、值得被拯救的,這樣才行。
對這些人來說,在人這方面要『先』做到的事、『先於』上帝施恩給人的先決條件,若不是『道德善行』、就是『宗教禮儀』、再不然就是對上帝律法、吩咐的遵行,要是這些都不是的話,那起碼也需要先有『信心』,或者先『謙卑自己』,承認自己是個心靈『有需要』的人。這些內心的態度,也能被他們拿來視為讓上帝悅納他們的先決條件!走道德主義路線的罪人就是有這種本事,在他們的信念中,上帝是不可能『白白』施恩與人的!
如果上帝施恩、拯救的行動是需要先取決於人這方面『先』做些什麼的話,那麼上帝的行動就不可能是恩典了。這種要求人先要做好自己的本分(無論是行為、是宗教禮儀、還是心靈上的謙卑、對上帝的信心!),然後上帝才來完成施恩、拯救的步驟,乃是一切人間的宗教的本質。基督教與世上所有宗教所不同的地方,就在於這個次序是剛好反過來的。聖經告訴我們,上帝是在我們仍舊是罪人的時候、仍舊是與祂為敵的時候、仍舊是悖逆抵擋祂的時候、仍舊是死在罪惡過犯中對祂毫無感覺的時候,祂就先愛了我們,並且把懂得回應祂拯救、呼召的信心先賜予了我們。
一個人之所以知道、之所以會承認他是個有需要的人,乃是因為上帝先把讓他有這種意識的信心賜給了他;一個人之所以會相信耶穌的救恩,乃是因為上帝先復活了他死在罪惡過犯中的靈魂、開啟了他心靈的眼睛。在此之前,罪人根本不能覺悟到自己是有需要的、根本不懂的自己是需要呼求上帝的、根本沒有本錢信靠上帝的。叫一個沒有這種意識、沒有從上帝而來的信心的人要去信耶穌、承認自己有需要、去遵守上帝的誡命吩咐,不但是一件完全不沒有意義、完全不可能的事,更加是公認否定『恩典』為何物的做法。
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愛上帝,乃是因為祂先愛了我們;我們今天之所以願意遵行上帝的吩咐,乃是因為上帝先重生了我們;我們今天之所以願意榮耀上帝,乃是因為我們認識到,上帝施恩拯救我們,不是因為我們先滿足了上帝的什拯救條件,而是白白得恩典的,所以一切榮耀都當歸於祂!
也正因為如此,我們才能夠過一個以恩典為中心的人生;也正因為如此,我們在發現自己失敗、失足、做得不夠、不只沒有『完全』做到,連『一半』也沒有做到、甚至連半點也沒有到達要求時,而竟然上帝仍然以父親的慈愛接納我們、繼續赦免、潔淨、使我們成聖時,我們才不會墮入道德主義的陷阱裡,才不會每日背負內疚的重擔度日,才會既謙卑、又滿有確據地行走天路,並且衷心地把一切榮耀都歸於上帝!
—— Virginia Yip
這種人,就算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『行為』沒有一樣是足以讓上帝看上他們的,但是他們用他們墮落了的宗教性,始終會認為,無論如何,他必須『先做到』一些什麼,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上帝某方面的要求,讓上帝起碼感到他們是有誠意、值得被拯救的,這樣才行。
對這些人來說,在人這方面要『先』做到的事、『先於』上帝施恩給人的先決條件,若不是『道德善行』、就是『宗教禮儀』、再不然就是對上帝律法、吩咐的遵行,要是這些都不是的話,那起碼也需要先有『信心』,或者先『謙卑自己』,承認自己是個心靈『有需要』的人。這些內心的態度,也能被他們拿來視為讓上帝悅納他們的先決條件!走道德主義路線的罪人就是有這種本事,在他們的信念中,上帝是不可能『白白』施恩與人的!
如果上帝施恩、拯救的行動是需要先取決於人這方面『先』做些什麼的話,那麼上帝的行動就不可能是恩典了。這種要求人先要做好自己的本分(無論是行為、是宗教禮儀、還是心靈上的謙卑、對上帝的信心!),然後上帝才來完成施恩、拯救的步驟,乃是一切人間的宗教的本質。基督教與世上所有宗教所不同的地方,就在於這個次序是剛好反過來的。聖經告訴我們,上帝是在我們仍舊是罪人的時候、仍舊是與祂為敵的時候、仍舊是悖逆抵擋祂的時候、仍舊是死在罪惡過犯中對祂毫無感覺的時候,祂就先愛了我們,並且把懂得回應祂拯救、呼召的信心先賜予了我們。
一個人之所以知道、之所以會承認他是個有需要的人,乃是因為上帝先把讓他有這種意識的信心賜給了他;一個人之所以會相信耶穌的救恩,乃是因為上帝先復活了他死在罪惡過犯中的靈魂、開啟了他心靈的眼睛。在此之前,罪人根本不能覺悟到自己是有需要的、根本不懂的自己是需要呼求上帝的、根本沒有本錢信靠上帝的。叫一個沒有這種意識、沒有從上帝而來的信心的人要去信耶穌、承認自己有需要、去遵守上帝的誡命吩咐,不但是一件完全不沒有意義、完全不可能的事,更加是公認否定『恩典』為何物的做法。
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愛上帝,乃是因為祂先愛了我們;我們今天之所以願意遵行上帝的吩咐,乃是因為上帝先重生了我們;我們今天之所以願意榮耀上帝,乃是因為我們認識到,上帝施恩拯救我們,不是因為我們先滿足了上帝的什拯救條件,而是白白得恩典的,所以一切榮耀都當歸於祂!
也正因為如此,我們才能夠過一個以恩典為中心的人生;也正因為如此,我們在發現自己失敗、失足、做得不夠、不只沒有『完全』做到,連『一半』也沒有做到、甚至連半點也沒有到達要求時,而竟然上帝仍然以父親的慈愛接納我們、繼續赦免、潔淨、使我們成聖時,我們才不會墮入道德主義的陷阱裡,才不會每日背負內疚的重擔度日,才會既謙卑、又滿有確據地行走天路,並且衷心地把一切榮耀都歸於上帝!
—— Virginia Yip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